有位爸爸在線上講座的Q&A時間時發問,他問道:「這幾個禮拜,已經回公司辦公了,四歲的女兒會一直問我,“為什麼某某(女兒認識的同年齡孩子)的爸爸都可以在家陪他玩?你都不行!”,此時,我該怎麼回答呢?」
照慣例,我先詢問這位爸爸是怎麼回的呢?
這位爸爸說:「我跟女兒說:沒辦法啊,因為公司的規定不一樣,爸爸必須要回去上班了,而某某的叔叔因為還是在家上班,所以可以陪他囉。」
我問:「女兒聽了,有接受嗎?」
這位爸爸:「當然是不接受啊,還是一直哭啊、鬧的。」
同樣的,我邀請他來與我模擬對話。他扮演女兒,而我則是扮演爸爸。
--
「為什麼某某的爸爸都可以在家陪他玩?你都不行!」我請這位扮演成女兒的爸爸,先用同樣的句子來問我。
「女兒,(稍稍的停頓,再用溫和的語調說),怎麼了?妳想爸爸待在家裡陪妳啊?」
「嗯。」女兒點點頭。
「爸爸去上班的時候,妳都在想爸爸嗎?」
「對。」
「爸爸也很想妳,來,爸爸抱一個。」
「前幾個禮拜,爸爸在家上班,可以時常的陪妳、跟妳玩,爸爸真的好開心,也好懷念喔。」我繼續接著說。
「那就跟老闆說,待在家裡啊。」女兒說。
「我也想啊,真的,爸爸也好想繼續待在家裡陪妳喔。」我接著說,「只是,現在疫情漸漸穩定了,有許多的事情還是需要到公司裡處理,才會比較容易與順利。如果我不去公司,老闆可能會生爸爸的氣耶,怎麼辦?」
「嗯……..」女兒思考著。
「不然,爸爸答應妳。爸爸下班了在家以及假日的時候,都會盡全心的陪妳玩,好不好,因為爸爸最喜歡陪妳了。來吧,我們現在就來玩。」
--
「這樣對女兒說,你認為她是可以接受的嗎?」我跳脫出來問這位爸爸。
「應該是可以的,只是,好難喔,因為……..我很少這樣跟她說話。」這位爸爸似乎有點知易難行的感覺。
我與他分享著這段溝通的四個關鍵,
1.『#先說情再說理』
2.『#傳達情感比解釋重要』
3.『#對話的目的是在關心人』
4.『#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“連結”』
我們太習慣用頭腦功能來分析事情了,即便知道孩子的言語是在討愛,但卻忍不住要講理、解釋、說明、說服。
「好的,我知道了,謝謝澤爸。先說情、先說情、連結…………」這位爸爸在關掉麥克風前,還一直重複著我說的這幾個字,真的是好愛女兒的爸爸喔。🥰
======
傳達親子連結與情感的對話,都在《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》
博客來 http://bit.ly/S0500085-B
親子教養類新書榜第一位
親子教養類七日暢銷榜第一位